春笋拔节向阳生 十年执笔绘阳日

夏季,春笋阳日村绿意盎然,拔节生机勃发。向阳新闻洞察

阳日村党总支副书记赵强在养蜂基地直播带货。生年
盛夏的执笔神农架林区阳日镇阳日村,绿意漫过层叠山峦,绘阳南河水叮咚流淌,春笋写生基地里学生们支起画架描绘山水;电商直播间里“山货”正通过屏幕走向全国……曾经的拔节鄂西深山“穷山坳”,如今蝶变为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“湖北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步村”,向阳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十万元跃升至百万元,生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300元增至15575元。执笔
这份蝶变的绘阳背后,是春笋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湖北建院”)与阳日村携手十年的帮扶答卷——以党建为笔,以产业为墨,拔节以教育为色,向阳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聚焦组织振兴 深化党建引领
从各自为战到双向奔赴
时间回到2015年10月,湖北建院接到定点帮扶阳日村的任务时,村委会借来的两间办公室里坐着为数不多的党员,群众参与议事积极性也不高。
“以前村里开会,党员来得少,群众更不来。现在校地党建联建,党员群众坐一条板凳议事,新闻洞察连村里的路灯修在哪、广场建多大,都能商量着办!”阳日村党总支书记邓世军深有感慨。
十年间,在省住建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,湖北建院党委始终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,构建“党委统筹、专班协调、驻村落实”的三级责任传导体系。该校党委书记程超胜多次强调:“发展是硬道理,党建是根本保障,只有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巍然矗立,才能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破局开路的利剑”。
湖北建院指导村“两委”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深度融合,创新“党建+”模式,打造“红色引擎”工程。数据显示,累计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24次,讲专题党课10场次,覆盖720人次;依托“校地共建、资源共享”模式,帮助完善党建制度23项,推动“四议两公开”落地生根,培育“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”融合的治理格局。更关键的是,该校着力破解“党员年龄偏大、活力不足”的难题,创新构建“校—院—队”三级联动机制,组建由校领导班子、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、专业教师构成的“红色宣讲团”,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等活动9场次,覆盖镇村党员干部群众2648人次,让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十年间,湖北建院累计召开党委专题会议30余次,领导班子实地调研40余次,投入专项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;精选五批15名政治过硬、能力突出的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,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在理论学习与基层实践中实现“双向奔赴”。
聚焦生态振兴 服务民生民声
从环境脏乱到生态宜居
筑牢乡村振兴的生态基底,是回应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一步。湖北建院以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指引,将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,让阳日村既有“面子”更有“里子”。
该校累计投入逾300万元,硬化村民入户道路8公里,新建党群服务中心1200平方米;打造“平安乡村——雪亮工程”,安装监控摄像头56个,提升治安防控能力;改造饮水设施3处,解决了300余户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。更注重“内在美”的提升: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南河景观整治二期项目论证,指导两岸绿化维护,开展生态环保知识宣传,推动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如今,南河水质稳定,两岸绿树成荫,成为村民休闲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“现在晚上出门走‘阳日绿道’,随时看到左邻右坊在散步、小孩在玩耍,连蚊子都少了!”阳日村居民的感慨,源于学校十年如一日的生态帮扶。
“生态好了,游客多了,我们的日子更有盼头了!”村民吴修德老人指着家门口的写生基地说。学校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,更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——通过“小项目建设”撬动“全产业链开发”,建成吴家湾写生基地,提供“吃、住、游、学”一体化服务,已接待艺术院校师生超500人次,帮村民增收近百万元。
聚焦产业振兴 助力经济发展
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兴
产业兴则乡村兴,产业旺则农民富。湖北建院立足阳日村资源禀赋,以“造血式”帮扶激活内生动力,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。
该校把产业振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“筑基工程”,投入资金助力阳日村发展“五黑鸡”“百花蜜”“金果梨”等特色产业,通过直播带货、合作销售、消费帮扶等方式,提升农户收入。校长董文斌在学校帮扶工作推进会上说:“产业振兴不能只看‘短平快’,更要谋‘长远计’。我们希望通过‘五黑鸡’‘百花蜜’‘金果梨’等特色产业,让村民掌握一门技术、稳定一份收入,真正实现‘家门口就业、家门口致富’。”
十年来,湖北建院坚持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并重:投入200万元建设320.79千伏光伏电站,年发电量43万千瓦时,村集体增收的同时,让村民共享“阳光收益”;筹措30万元构建“基地+车间+电商”特色加工全产业链,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加工车间,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,年产值40万元,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;资助10万元建设联农带农药材种植基地,种植苍术20亩,联农带农41户,引导村民从传统农业向绿色产业转型。
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,谁还愿意外出打工?”阳日村六组组长、神农架农耕源合作社社长孙运国一边打包产品,一边笑着说。如今,阳日村特色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1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83万元。
聚焦人才振兴 激发内生动力
从扶志扶智到育才留才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湖北建院坚持“扶志”与“扶智”双轮驱动,通过技能培训、教育关爱、人才回流等多元举措,为阳日村培育了一支“带不走的振兴队伍”。
据统计,十年来该校共组织开展农业种植技术、电商直播、手工编织、烹饪技术等技能培训30余场,惠及村民800余人次。针对留守儿童群体,该校领导多次带队开展“双结双促”关爱行动,为建档立卡困难儿童实现“微心愿”;每年暑期,由建筑设计学院、物流管理学院、心理健康中心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阳日村,开展了“三闾书院古建测绘”“心理健康青春行”“七彩假期圆梦工程”“电商助农培训”实践活动,为建筑风貌数字化呈现、阳日村青少年心理健康、人文素质拓展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贡献力量。
为吸引更多林区学子返乡建设,学校推出免费技能培训等专项优惠政策,驻村工作队连续多年为高考学生提供志愿填报指导服务。“以前村里年轻人都想往外跑,现在不少大学生主动回来创业。”村党总支副书记赵强就是最好的例子——从外出打工、回村当养蜂大户到现在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,他已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“新生力量”。
聚焦文化振兴 提升品牌效应
从文化传承到品牌增值
文化是乡村的根脉,是凝聚人心的纽带。湖北建院深挖阳日村文化基因,以文化赋能产业升级、以品牌激活发展潜能,让乡村既有“烟火气”更有“文化味”。
立足神农架生态优势,学校创新开展“神农架和美乡村民宿设计大赛”,吸引全国200余支设计团队参与,为林区民宿产业升级提供专业方案;建成吴家湾写生基地,打造集“吃、住、游、学”于一体的新业态,实现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价值转化。
同时,更注重文化品牌的深度挖掘:学校量身打造阳日村视觉识别系统(VIS),涵盖农产品包装、旅游宣传品等20余类应用场景,完成商标注册,成为阳日村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牌;拍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《草鞋》、数字媒体系团队驻村拍摄宣传片《阳日东升》,全景展示神农架腹地的生态景观、古村落建筑和非遗文化传承,在各类招商活动中累计播放50余次,助力“阳日品牌”走向全国。
从“帮扶”到“共兴”的发展之路,这份成绩的背后,是湖北建院十年如一日的倾情付出。正如现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曾昭海说:“阳日村今日之变,是前人奠基、集体聚力,非一人之功;个人所付,不过接力一棒。”
基础设施焕新、治理能力提档、特色产业升级……阳日村获评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“湖北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步村”等荣誉称号,村党总支书记邓世军当选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。该校2次获评省“工作突出派出单位”,2次被省直单位定点帮扶综合考评为“好”,2次获评省村镇建设协会“先进集体”荣誉称号。驻村工作队3次获评省“工作突出工作队”,2次获评林区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直驻村工作先进单位”。驻村工作队队长及队员多人获“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、省派驻村期满考核“优秀”等次、“省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”“工作突出的省驻村工作队队员”,神农架林区考核“优秀”等次、“省村镇建设协会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。湖北建院帮扶事迹被人民号、中国建设报、荆楚网等20余家媒体报道。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站在新的起点,湖北建院将持续深化“校地共兴”机制,以更有力的举措助力阳日村实现农业高质革新、乡村宜居焕新、农民富裕迎新。
(罗庆丰 张文婷 燕静)
(责任编辑:高原)
本文地址:http://mip.pcclzzc.com/html/568c76198670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